0518-88856008
坐落于大伊山西峰东侧,三面环山,一面朝阳。寺名取意于东晋佛教禅宗高僧“生公说法,顽石点头”,寓佛陀推因及果,劝人作善,超度众生之意。据清代地方志载:“元代皇庆二年(1313年)开山僧印空建,至正十五年兵废,明洪武十年僧广顺重修,二十四年并归大慈寺,二十五年僧广安复建,后数度兴废。”据传,印空少年出家,在安徽九华山广学内外经典,后来因日夜为《大集经》作注释而积劳成疾,四处寻医,皆不能治。一日,他云游大伊山时,凌晨盘坐在一棵古柏下打禅, 忽见眼前一亮,一尊大佛立在半空中,口曰:愿自觉情念,勿以忧自伤。印空在冥想此偈,突然感觉病痛有所好转,顿悟这里原来是一块佛门净地,于是他立志在此建佛寺。他历尽艰辛,四方化缘,十余年才筹募建寺银两,于元皇庆二年建成大伊山石佛寺,后人称印空为“石头和尚”,寓其意志如石之坚。石佛古寺门前是老龙涧的源头。旧时石佛寺,成四合院式。山门向东南,3间2层楼。山门后3间大雄宝殿,宝殿有3间东庑殿、3间西庑殿。院中有一大石香
炉。朱红色围墙内,很远就可望见露出三层翘檐建瓴的大雄宝殿,气势雄伟。沿老龙涧拾级而上,进入山门,排列两边的是四大金刚,居中弥勒佛笑迎来者。天井中高大的石香炉,香火袅袅。两侧排列有序的庑殿厢房十多间。殿内供奉释迦牟尼石像,为质地坚硬的大理岩矾石雕琢而成。两旁佛坛一字摆开的十八罗汉,由大伊山石凿成的。清末民初,有个郭姓山西道士,山西口音“郭”叫“戈”,因此人称戈老道,因避祸来到大伊山,他头扎道士髻,身着道士袍, 手持丈余如意钢铲,征得王氏山主的许可,住进石佛寺。
位于大伊山南麓,石佛寺南门广场内。伊山大佛为释迦牟尼佛说法坐像。始建于2007年8月28日,圆顶于2008年5月12日,2009 年8月28日开光。佛像为锻铜所造,用铜70多吨。佛像净高33米(寓意33 重天),海拔高66米;莲花宝座高6米,须弥座高5米,基础平台高6米,平台底线海拔16米。六为顺,谓六六大顺,寓意吉祥,与佛教的“六度六和”相吻合。伊山大佛是现今亚洲锻铜质最高坐佛像。设计制作者为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的著名青年雕塑家陈杰斌。伊山大佛以释迦牟尼佛祖为原型,参照缅甸大佛、香港天坛大佛及中国古代经典佛像等佛像进行构思,体现庄严、慈悲,居高临下,俯瞰众生,右手拇指、 食指,指环相扣,意喻止观、定慧、权实、慈悲等,民间称莲花指。 佛的两脚呈结 跏趺座,表示佛陀的定相。 佛陀的眼睑、眉睫、口鼻造型,表现佛陀慈善、祥和的 特点。 五官“天庭饱满、地阁方圆、方面大耳、鼻直口方、两耳垂肩”,是中国人最为喜欢和 欣赏的造型。 胸口有“卍”(音读“万”)字符号,表示“福德无量”、“万德圆融”、“吉祥之所集”的瑞相。
大伊山被誉为“淮北第一神山”,古时山上庙宇如林,是苏北乃至鲁南地区宗教最为发达的地区。距今已有七百多年历史的石佛古寺,是大伊山宗教文化的代表。而广善塔的建成将是继伊山大佛之后,大伊山景区景观文化建设的又一个里程碑。
广善塔占地面积为2766平方米,高66米,共九层。由金埔园林股份有限公司设计施工建设,连云港苍梧工程管理咨询有限公司监理,江苏中润工程建设咨询有限公司进行跟踪审计。2018年年底完成广善塔的主体工程的建设,2019年完成广善塔的施工亮化工程并对外开放。广善塔建成之后,将成为连云港乃至苏北鲁南地区的重要景点和标志,同时为灌云的旅游发展增添一张靓丽的名片,在全县旅游发展事业上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。